10 November, 2006

俄州中部食物銀行物資分類包裝紀實

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是慈濟承諾低收入戶飲食所需的時候。我是幸運的一個,在退伍軍人節早晨,跟著慈青社一起來到Mid-Ohio Food Bank,從零開始認識這個地方。這間六萬五千平方呎的廠房,每天必須送出三萬七千頓飯,相當於每年兩千八百萬噸的食物,大部分是為了照顧許多不幸失去工作的貧戶及低收入的老人們。抬頭望著偌大的廠房,我的心中不禁遲疑起來。我能做些什麼,一雙讀書人的手,一張只能授課的嘴?慈青社長告訴我說,超市捐出的善心物資堆在廠房裡,卻缺乏人工從事整理工作,你所付出的人力,就是價值。


穿起工作圍裙,戴上塑膠手套,我抬頭看著從天上堆到腳邊的物資,心中的震撼難以言喻。這世界上竟有這麼多極需要救助的人,在寂靜處等待著!不暇細想,有一種力量驅動著我,督促我和大家一起動手從事拆裝、整理和分類的工作。分工合作的最大功效,往往就發生在救人的時刻,我左邊的湖南同學用最快的速度學會看保存期限,前方的九十歲老奶奶熟練地重新包裝破損的紙盒,右邊的十幾年老友奔來跑去分類罐頭,幾位師姑師伯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刻前來幫忙疏導越堆越高的紙箱,美國朋友推著大推車來來去去,怎能想像短短兩個月前的陌生人,今天就在身邊,合作無間。

雖然工廠的設備有限,讓我們無法完全接收所有捐贈者的愛心。我們只能處理不易腐壞的食物,也必須小心檢查食物是否過期或破損,以確保收到食物的家庭能安心享用。灌溉的時候不能吝嗇,更不能遲了,守得住這份用心,遲來的穗子終究有芬芳的一天。朋友低頭無語,繼續貼著膠帶,蓋住一個個折價券被剪掉的紙盒。對面的陳玉梅奶奶頭也不抬地說:「我們只能做到十二點,動作要快了!」

我只有一雙手能幫助別人,在陌生的異國裡,奉獻兩小時給未曾謀面的待助者,陪伴身邊的是一群慈濟志工,以及一箱箱貼著標籤的善心物資。我們念茲在茲,希望貧者獲得救助,傷痛得以撫平。走出食物銀行,雙手接住了謝陳棗奶奶和我們結緣的台灣粿粽,熱氣蒸騰中理解到長輩的愛如此廣大,能以九十之高齡在凌晨四點摸黑爬起,下廚熱蒸籠,給年輕一輩的慈濟朋友享用,展現出最真切而無言的關懷和愛護。

工廠即道場。今日,慈濟人一起做應做之事,虔誠的愛心,無價。

撰文:OSU慈青 歐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