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7分享 06/02靜思晨語-六度萬行 本週由徐敦盈同學主持,共十八人參與共修。
靜思晨語:http://210.59.147.4/wmv9/2008b/morning/morning_20080602H.wmv
六月二日所開示的晨語 六度萬行
在這一段開示裡, 師公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禪師磨磚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想要打坐成佛,就像磨磚成鏡一樣:每天說學佛卻光說不練,這樣修行的方法不對,是沒有用的。因此學佛要入心,要身體力行。如同 上人說:生活中無不是禪。所以在生活的各項細節中,都要多用心,將佛法「行」出來。每件事有每件事正確的實行方法,只是停留在說,或者是用錯方法,都是不夠的。
如果有的人覺得這個方法對,有的人覺得那個方法錯怎麼辦?
想找出正確的實行方法,大家就可以想想「六度」。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心的方向正確,就能生出智慧來找到正確的方法,然後身體力行。所以師公才會說「打柴運水無不是禪,吃飯飲水無不是禪,舉手動足無不是禪」。
那麼有時人和人因為想法不同,對於做的方法也有不一樣的意見,但是大家的想法都是對的。還是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那兩個人都是禪定嗎?形式的方面,當然人人可能會有不同想法,但要知道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而不是對自己利益而己的事,就是對的事。用善解包容的心,去看待這樣的境界,想一想自己最初的一念心,耐心溝通就能取得共識。除了物質有形上的利益,師公也說到:做過了就要放下,不要執著在已經做過的事情而以為是自己的成就。這樣的想法是「利益自己的心念」,而不是無所求的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也是應該要放下。前腳走,後腳放。就像師公給我們說這些故事,我們能否和師公「對機」而開悟, 就要看我們有無用心體會。開悟了之後,就要在生活中力行,而不能只想著說「我已經開悟了,比其他人高一等」。
記得我在當助教的時候,常常抱怨學生。有一次我的教授對我說,你是真的為學生著想嗎?還是只想個你自己?如果你只是想著自己,你的學生也不會做出好的行為,你也不會覺得高興。因此我們不能事事都從自己的觀點出發。(I remember when I was a TA, I complained a lot about my students. then at one point, my adviser asked me, do you ever think your student, or you just think about yourself. If you only think about yourself, your students are not going to do any good, and I will never feel good either. We should not do everything all from our own perspective.)
行為反應心境,而心境又會影響行為,所以要時時刻刻守住一念心,用「單一的心」專心做自己的事。有句靜思語說:心美看什麼都美。因此學禪學佛就是從身邊的事情去體會領悟,而非刻意的去打坐。
師公所說的第二個故事:范師伯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他心胸寬廣有大愛,由樂觀而產生的心的力量。很感動范師伯和他的家人對於肇事者的寬容,真正做到了事事為別人著想,如同上次讀書會中所讀的,接受救濟的災民還是願意幫助比他更窮困的小女孩的故事。
看范師伯和他兒子的對話,父子對於這樣的事情都能一樣的寬容有智慧,可見平時家中孝順的氣氛,和范師伯平日的身教,是時時刻刻累積出來的。要原諒對你有傷害的人是件不容易的事,但這位兒子這樣的瞭解父親,不破口大罵而用父親認同的方式來應對,讓我覺得更孝順,真不簡單。師公說: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即使境界現前,我們還是要用善解寬容的心,慢慢去轉化心念。所以一個人可以影響全家,也能製造善業而引發身邊人的善心。(He creates a good karma that leads to awake more love of someone nearby)。范師伯對師公的「孝」也很令人感動,也給身邊的人很好的示範,更是境由心轉的一個好例子。
師姑曾經發生小車禍,雖是對方的錯,但還是給對方一個擁抱,因肇事者是位年輕女孩己嚇哭了。因此境界既然已經現前,就要保持這一念心。其實原諒對方,並且應機而度,能夠給對方比責備更深刻懺悔感覺,進而改善不小心的態度。如果大家下車來相罵,就是前面所說的累積惡業,也不會讓肇事的人真正感到慚愧懺悔,反而情緒激動而發生更糟糕的事情。身為師公的弟子,我們應該學著如何終止惡業的循環。(Being Master’s disciple, I think we should learn how to terminate or ignite the bad karma)。人傷我痛,人苦我悲,即使對不認識的人也要生出這一份大愛的心(we should all develop even though we might not know them)。
所以對境界的一念心,一個反應,就讓結果變的不同。如同范師伯的例子,包含了「六度」,就是佛陀所教的修行學佛所應用的方法,包括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雖然如同之前說的修行的確不易,不是開悟就能做到;所以才更要用心去做,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這六度的法門來保持一念心。雖然跟范師伯比起來我們應該還在持戒的階段,要慢慢達到禪定和智慧,還有好長一段時間;但只要有精進,不怕慢,只怕站。總有一天「六度」能讓我們去除煩惱。如同范師伯所想的:我不能這樣糊里糊塗的離開師父,糊里糊塗的離開慈濟。就是這一念的堅持,讓大家繼續往前精進。要達到禪定和智慧的境界前,我們需要很多的經驗和互動,也需要珍惜身邊的善知識。(In order to achieve the 禪定 智慧 stages, i think we must go through lots of experiences and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to expand our wisdom)
持戒之後,就是要有「忍」的功夫,而且不是一味的「忍」,還要精進,想通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成為生命中自然的一部份。一念之間,就影響後來有不同的結果。師公也曾經提過,修行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不能遇到挫折就退轉,而要用一生的時間來精進修行。(I think Master once mentioned that even we have to have the patience. We have to learn how to digest the patience. It takes whole life time to practice it. We would never be prefect, but we will get better when day goes by)。保持這一念「我要修行」的想法在心中,在各樣境界來臨時,時時提醒自己,相信大家都能成為更快樂自在的慈濟人。自己所行出來的身行威儀,也會影響身邊的人,有時不一定能立即見效。但是用耐心和愛,不放棄的努力,一定會讓自己周圍的人更自在,這樣自己也會過的越來越輕安。
要影響身邊的人,就是要從自己的身體力行開始。師公要我們「付出無所求,前腳走、後腳放,但要守住我們本分」,就是在鼓勵我們要堅持持續下去。
自己一念禪定心,也能適時生出很好的幽默感,讓周圍的人自在開心。如同范師伯所說的「時辰未到,請勿安排助念」,非常不容易。因此無所求的一念心是持續下去的原動力。
很感恩今天大家參與晨鐘起薰法香,很豐富的討論,也從大家身上學到很多。也請各自將今日共修的功德迴向給天下苦難眾生,並一起為川緬的災民祈禱。如果大家有竹筒的話,請發一個好願然後投竹筒,記得竹筒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