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我們要期許自己時時都要以不變的心境,來看千變萬化的人生。
爲什麼會有不變?因為不變,就是我們的本性
佛的本性,就是清靜無污染的本性
但我們都已經讓清靜無污染,應萬物而不變的本性,已經受到萬物的境
本來有不變的本性,就是受到境界誘惑我們
所以有了一點偏差,就萬境現前
不變的心境就被這些境界不斷的轉變
或因三業而生罪 或從六根而起過
或以內心自邪思惟 或藉外境起諸染著
我們內心有這種「自邪思維」
常常說境界歸境界,心境歸心境
但偏偏我們自己的心境被外面的境界所轉
就好像古人說的“花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 人自醉”
像很多境界都是在外面的
只要自己的心境不動搖
就不會跟他們有關係,也就不會和它互動
我們人自邪思維
是我們自己的內心,自己長久以來的習氣的累積
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 自己的內心就會作怪
思想、觀念自然就會往偏激的方向走
所以一偏差 就容易受到外面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六塵轉我們的六識,轉動的過程,我們的意識也跟著轉動
六識再轉動七支(身三口四)
有我們裡面的心識去轉動
所以會去做身業、口業
這樣的不好的心為
就是我們心識中觀念偏差
身業:殺、盜、淫
口業: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自邪思維
因為接觸過後,就由不得自己的思維了
思維偏差了(邪就是偏差的意思)
往邪的去想 觀念就偏差了
我們修行真的要好好收攝自己的身與心
收攝,就要時時反省。反省剛才的一句話有沒有錯、行為有沒有過失。
前面過後 後面再慢慢的修正
因為人人都是凡夫,過去所累積的時氣
我們在無形中會表達出來,而這就叫做習氣
這樣的動作與互動-習氣常與外面的境界活動
習氣若是愛發脾氣,外面的境界讓我們比較不順心
那個脾氣就起瞋了,型態和口氣就開始不好了
這樣,就叫做習氣
修 就是有警覺性
“我聲音怎麼這麼大聲,口氣怎麼這麼不好?怎麼會這麼快一句就惡口
所以要趕快把這麼心趕緊收攝起來
收攝那分瞋恨、瞋氣、瞋怒的習氣
修行就是有這個習氣 顯露出來時
我們要趕快把它收攝回去
不然就像放射線,一放出去就無止境的放出去了
而七支 就好像放射性
收攝起來,就是修行
時時保持警覺心
當習氣出現時
馬上能制止下來改正行為
就叫做修行
其實佛陀早就有發現了,跟我們說「轉一個心念即清靜」
所以有句話說「煩腦即煩惱」,煩惱就是菩提。
我們若是被它所動,我們本來的覺性一反,它就沒完沒了
這樣的煩惱跟習氣一直攪下去,一直受污染
被污染的東西其實是清明的覺性。
師公一直用不同的方法跟大家說
其實就是要表達“思維正”就是我們的道場;
“思維偏邪”就是我們的業,就是罪惡的源頭。
或藉外境起諸染著
外面的境界,看你用什麼樣的思想、觀念跟心態去看外境。
若我們用清寂清澄的心態去看,這世界是很美的。
我們要尊重大地萬物,感恩大地能生長這麼多各型各色的花花少少
感恩這樣的大地、這樣的氣候,這樣的水分、空氣,使我們所居住的地
你看,用這種感恩的心來看大地萬物。這也是可以法喜充滿的。
你想,每天若以這種心境去面對
哪一樣不是讓我們很歡喜呢?
我們其實能(要)常常用我們的心境去轉外面的境界
而不是要常常讓境界轉我們的心境,不然就苦不堪言了(容易染着
若我們平時看著境界,覺得很美很感動,然後就讓它過去了
若被那個境界污染時,它會很深地侵入進去,就好像抽菸與戒菸一樣。
(被感動很簡單,但就有如過眼雲煙;但另外一面,污染卻是會很深的
一個人的志氣就是這麼的單薄
內心本來有無染清靜的潛能,卻是醒不過來,所以就會迷了。
心去轉境 稱做智慧
讓境轉心 叫做煩惱
人生總是在這種煩惱中度過
人聲心靈的三毒,這種病態在日常生活中。
因為我們心中有了這種三毒,所以我們行動都是步步皆錯。
假如因為一時口舌之快,說不定會惹來潛在性的危機。
也說不定,開口動舌是如此的輕易,但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
要時時將自己的心照顧好
開口動舌、舉手投足之間
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各位,煩惱的根源,在我們的內心。
所以希望大家能記住,我們的內心就有以不變應萬變。
我們有自己的本性與本能(排除煩惱的本能在)
所以要讓智慧開闊,讓本能本性覺醒過來,就能夠排除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就好像與生俱來的抗體。
所以常說「一笑笑開天下的煩惱」,所以要常常很開心
所以請大家好好用心,把我們的本性很煩惱做個隔離
我們有時候開口動舌,若習氣有跑上來,要趕緊制止與收口
不然自己的損失會很大,這也就是修行的重要與困難。
道場在我們心中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所以大家都要多用心。
道場在我們內心的大意是,我們的本性,本該是清靜無污染
因為受外境影響心情不同,看事情的角度就不同,就有不同的反應。
就如當時,自己心情其實有點煩腦,所以我相信我的口氣跟表情也沒有
師公說:因為人人都是凡夫,過去所累積的時氣,我們在無形中會表達
這樣的動作與互動-習氣常與外面的境界活動。
習氣若是愛發脾氣,外面的境界讓我們比較不順心,就輕易發怒。
師公說"自邪思維"
我們修行真的要好好收攝自己的身與心
收攝,就要時時反省。反省剛才的一句話有沒有錯、行為有沒有過失。
我覺得啊,其實我們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清淨的心", 不過重點是要怎樣發現那不好的氣,然後即時停止,不過要停就很難呀
我覺得這種事情好像就是會在"你比較累的"時候發生,因為累,所以就沒有辦法想那麼多。
所以讓我警覺到,自己的心境是多麼容易影響我們的聲色口氣
這也正是為什麼調伏心性需要花時間練習。
(that is why sometimes controlling your mind requires sometimes to practice)
所以其實想問大家 有沒有什麼心得或者方法,在這種時候還能夠告訴自己"要平靜",我想就是師公說的"修行" ?
當我們忘記要保持一個平靜無染的心,是因為我們練習的還不夠。
(so, why we will forget to keep in a untouched mood, i guess because we don't practice it enough)
所以要把她想成跟呼吸一樣的,變成像那樣的習慣。
試試看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聲色
師姑說的很對,遇到境界時可以和身邊的善知識討論請教
師公說:「轉一個心念即清靜」,可是要在生氣的時候"轉"一下心境真的是蠻難的,我覺得要時時把"克己復禮"掛在心上,提醒自己要修養。
上週我不小心因為一生氣就罵了同學,後來我馬上發現自己當下蠻兇的
後來我就覺得修養要持續培養,才能在生活中隨時記得。
"能夠在境界中也很自在,不被境轉",我想俊杰學長把話吞回去應該就是因為有反省到了吧。我覺得這真的要練習。
就如同現在外面是颳風下雨的境界,大家在這裡法喜充滿
師公在4/30後半段也有提到 "用這種感恩的心來看大地萬物。這也是可以法喜充滿的"。
大家都來自不同的生長背景,所以有不同的想法。當我們對其他人的作
(Everyone groups grow up in a different situation, everyone got different thought. I thought, sometimes when we are not happy with others, it may not be his/her fault, it may just because we think differently. So don’t balm yourself or her/him. If we( you/ he/she) don’t think it is a right thing to do, then we won’t do it. If we do it, then we must think it is a right thing to do. )
就是,大家思考方式不同,因此對外境或身邊的人(習氣)等等
因為大家有不同的多元意見,才讓這個世界更多采多姿
(i think so, but there is nothing wrong, if everyone got different thought. look how beautiful our world is, because everyone got different thought! if everyone think in the same way, then this world is going to be boring)
多朝正面去思考,善解境界的來臨。
記得師公要我們縮小自己嗎?即使覺得身邊的人做的有不恰當,想要勸解他們,也要用很溫柔微婉的
我想這就應該也就是師公說的 "修"。就是要有警覺性,要能縮小自己。
我想縮小自己的其他意思也包括不自誇之類的....
我其實覺得宜展學長剛剛提到的一個點,就是"大家互相提醒"是很重要的。
應該就是不要一直以回自己的都是對的,要客觀嗎。
若我們平時看著境界,覺得很美很感動,然後就讓它過去了
若被那個境界污染時,它會很深地侵入進去,就好像抽菸與戒菸一樣。
(被感動很簡單,但就有如過眼雲煙;但另外一面,污染卻是會很深的陷
所以要時時要反省就是師公所說的修。
所以師公上人教導我們,有執著煩惱時要放下。
(So, master teaches us, we should not bear the trouble with us all the time. Sometimes, just let it go)
我看這段時期有很深的感覺,就是三不五時的時候會想到"反省" "修行"。但當被外境所轉的時候,就很容易陷進去。所以真的是要互相提醒
關於職場中和上司及同事間公事上的互動中有誤解:
有時澄清事情不急在當時,需要一點時間,有時在當下大家情緒比較激
因此建議和老師溝通時語法上是直接但不強調負面。
當我跟老師討論的時候,其實我也都希望老師能看到我再好的一面。
對阿,我覺得在職場上又更難了,尤其是大家都很忙得時候要釐清誤會
有時候表達不清楚,會讓人誤解。
我覺得"語言"也是個很大的挑戰,就是選字不對(字彙不夠多)也會造成點誤解。
所以態度很重要。一樣的字眼用不同的態度表達整個就變的不一樣
思考一下起個草稿再去找老師,我想老師漸漸也是會瞭解我們的用心和
總結來說,有時候也許是比較累,需要別人的互相提醒
能夠維持好的態度,就是自我的控制,也是一種修行,很好喲。
最後也想用師公說的:「一笑笑開天下的煩惱」,所以要常常很開心
我想要改變別人跟環境很難,所以不是說自己忍氣吞聲去接受沒有道理
時時提醒自已、反省自已,自然好習氣就會跟著我們。
理直氣"和"很重要,不是理直氣壯。
由心轉境真的很重要,一"心"瞬間。
謝謝大家的分享,感覺又上了一課!謝謝昱仁!
請大家一起發好願,也願我們今天共修的功德迴向給所有苦難眾生。
我覺得早起好有意義啊!
師公說早起翻個身就起來了,真的咧!
許好願,做好事,那...我要準備開始活力充沛的一天了喔!!
謝謝大家的參與,希望大家繼續利用早晨,不要去回籠覺。
感恩師姑師伯早起陪伴我們。
柯秀欣:
師公上人的話讓我感觸良多,影片提到的壞脾氣根本就是在說從前的我。
雖然知道脾氣壞不對,但也不常用心警覺,就讓"七支"放射出去而傷害很多人,
受害最深的應該是我的家人,再者就是我的好朋友們,甚至是無辜的陌生人。
長大後漸漸覺得,發脾氣也只是一時的心頭之快,留下的除了傷害別人之後的罪惡感之外,
甚麼也沒有。如果要能徹底改掉這個壞習氣,就要像上人所說的,
"要時時保持警覺心,當習氣出現時,馬上制止下來,這樣才稱作修行。"
唐仕玉:
時時保持警覺心
當習氣出現時
馬上能制止下來改正行為
就叫做修行
記得以前上班時,公司的風氣其實很自由,上下班時間彈性
心去轉境 稱做智慧
讓境轉心 叫做煩惱
------------------------------------------------------
感恩大家的參與,也歡迎有興趣的同學來信詢問細節。讓我們相約每星期六早上八點網上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