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March, 2008

善緣,從這裡開始-慈青培訓心得分享

三月二十三日星期天,開學的前夕,我們舉行了一年一度的慈青培訓。感恩師姑師伯們的大力支持和陪伴,從早上到下午的課程真可說是緊湊又精彩。從上午雅美師姑致詞,Joe學長的慈濟精神與慈青精神、到下午昭君學姐為我們分享的「晨鐘起、薰法香」的意涵和趣事,無異是為我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而由本地慈青晴惠、秀欣、逸明、宜展、宜君和敦盈共同承擔的慈青十戒、手語歌教學、OSU慈青活動簡介,及「由慈濟歌曲闡釋慈濟宗門」,都在在顯示了慈青幹部們所努力的成果。 在培訓流程的最後,有幾位慈青上台分享了他們與慈濟和慈青結緣的過程和心得,也成為當天節目中最感動人的部分。

以下是他們的分享:

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慈青柯秀欣

感恩在座的師姑師伯和慈青們,讓我有機會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由於我的高中好朋友的關係,其實從台灣開始到現在接觸慈濟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加入會員,只是為了功德款收據上的靜思語,那些靜思語對我而言就像去廟裡求籤一樣,對我每一段的人生來說都有特別的指引作用,但對慈濟的投入也僅止於此而已。後來,來到OSU很幸運地,遇到本身就是慈青的經濟系學長姐,且接受很多照顧,真的很感恩。但是,不管敦盈和宜展怎麼照顧我,我的慧根還是沒增長,就只知道要心存感恩,也不會付出。那時候還想著,暫時先繳功德款就好了,如果想做好事幫助別人,還是等我有錢有閒以後再說吧。

直到去年三月,我來參加慈青培訓,受到很大的啟發,我記得濟陽師伯說,如果真要等到有錢又有閒的時候才幫助別人,那什麼時後才是真正的有錢又有閒?我那時候才知道,行善不能等。無形財富的累積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於是我終於跨出我的第一步,參加活動。其實去年領制服之前,我還滿抗拒的,因為我很怕被制約,直到我參加佩琪的告別式,聽師姑說,佩琪當初領到制服的時候非常高興,因為穿上制服讓他感覺有更多的力量來幫助別人。後來,參加活動認識越來越多師姑師伯,受到更多慈濟人的照顧,真的讓我很感動,所以我發願要珍惜這一切因緣和大家一起傳承慈濟歷史的腳步。

一年多來從大家的身上學的不快但也學到很多。我想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有點過動兒,當了制服慈青後我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會破壞慈青的形象,所以我希望我能繼續加強儀態儀表等,不要讓大家漏氣了!最後,我想很多人應該知道前陣子我家發生什麼事,這次的事件讓我深切體會到行孝是不能等,同時要在這裡代表我的家人向大家感恩,感恩大家的關心和鼓勵。 師公上人說,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我把這句話拿來跟慈青們分享,也期望自己永遠記得這句話,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為社會付出!感恩大家!

在這裡,我發現了自己的弱點,也知道如何能讓自己強壯起來-慈青林秋妏

回想起最初我是怎麼跟慈濟接觸的因緣,還記得第一次知道慈濟,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讀了『一灘血』的故事,覺得 師公上人很偉大,這時候媽媽就問我要不要從每個月的零用錢扣一點出來捐給慈濟?我就說好。雖然每個月都有交善款,但是卻沒有拿到過收據(因為在媽媽那裡),更不用說有看到上面的靜思語了。上大學後,有一次住家附近的市場,看到有一群人穿著制服在整理回收物,我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慈濟志工在做環保。所以我也都會拿著我家的回收物到那裡給他們回收。後來又有一次,在捷運附近看到慈濟在舉辦一個活動,就是宣導大家來捐骨髓。其實,說起來真的很巧,因為就在這之前的幾天,我才從我朋友那裡知道,他的一位朋友因為找不到適合的骨隨捐贈者,就因病往生了,而幾天後我正好碰上這次活動,就義不容辭的就去捐了血,讓他們把我的資料建檔。也從當天的活動裡知道,原來慈濟每個月都有像是社區茶會的活動,也有師姑打電話邀請我去參加。但是因為那時候忙著上班,下班或假日就想好好的出去玩,所以這就成了我的藉口,也因此前前後後才去參加了兩次而已

直到一年半前,跟著我先生來到了OSU。那時候我的英文不太好,所以也常常遇到一些挫折。還好有師姑師伯們的心靈輔導,讓我能堅持下來!後來,也漸漸開始參加慈濟的一些活動,例如老人院、YWCA訪視等等。但是在活動中,我卻常常覺得很無力,不知道要如何幫助別人,也感覺即使付出了努力卻不得要領。雖然人家說,見苦之福,我覺得我是見苦知己,能藉此看到自己的弱點,所以我開始參加讀書會。讀書會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活動,在這裡我可以讀到、看到 師公上人的智慧,也可以藉機反省自己,更可以聽到別人的觀點與看法,讓自己有更不一樣的見解!最後,我要感謝一直陪伴我的老公,還要感恩所有師姑師伯的照顧,讓我這這裡可以過得如此順利與平安。

因為感恩讓世界更美好-慈青黃昱仁

相信台灣的每個人,一定都有聽過慈濟這個團體。但知道這個團體的所做的善事,並不一定有機緣能夠與慈濟結緣,而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雖然以前學校就有開過慈濟人文的選修課,系上的直屬雅珊學姐與龍鵬學長也是慈青的一員,但是真正與慈濟和慈青結緣,卻是到OSU之後才真正開始。

來到OSU對我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轉變,是一種『真正一個人在外面』的感覺。往好處想是獨立
和自由,往辛苦面想就是凡事都得自己來,沒有爸媽會在後面幫我收拾我懶惰下的任何產物。我在Ohio State並沒有認識的人,所以當收到慈青的回覆可以來接我並且幫我安頓下來,心中的感謝是無限的。有就是因為這樣的感動,讓我一步步的開始參予慈青所舉辦的活動。參與慈青的活動和在OSU學習的這半年中,我覺得我更懂得知足與感恩。

為什麼更懂得知足?在Heinzerling foundation時,我不禁想到假如我是那位在輪椅上的朋友,沒有辦法跟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溝通或者傳達自己想法的痛苦是什麼?在Food Bank時,看到每個發放盒子中所放的食物,我不禁
想到假如我是靠著這些食物過活的人,我還能有挑嘴或者浪費權力?

那為什麼感恩呢?與慈青開始接觸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師姑師伯口中掛著『感恩您!感恩您喔!』,老實說很不習慣,畢竟自己都是收到照顧的人。直到了今天的培訓聽到宜展學長分享千手世界,聽到『感恩讓世界更美好』這句歌詞時,才有種了解為什麼要把感恩您放在嘴邊。若遇到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要感恩;但遇到了困難,更要感恩,感恩有這樣的機緣讓我們成長與學習。用感恩的心去面對不順心的事情,似乎負面的情緒也就減少了許多,讓心情能更平靜。

最後我想以一個大家可能問過自己的問題作結。我想做過志工的人,也許都有質疑過自己『多我這一個人的力量,難道世界就會變好嗎? 路上無家可歸的遊民如此的多、第三世界的小孩死於飢餓或疾病,我捐的物品或錢真的能到需要他們的人手上嗎?其實有好多事情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對不對?』慈青學長,也是培訓慈誠的Joe學長在培訓的當天有提到一個例子。他說慈濟在收到捐贈的衣服後,都會整理分類發送給需要的人,但有天志工們在摺衣服時,因為沒有辦法在時間內達到預定該摺的數量,所以為了加快速度,就沒法很用心的去摺。 師公上人看到後,就說到『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別人收到時,所感受到的心意。』龍應台老師在與他的兒子安德烈對話的文章也有提到這樣的理念。世界上有太多我們知道、我們也想幫助,但就是沒辦法幫上忙的現實。那假如我們沒吃素,買東西或者繼續開車排放廢氣,我們就變成不關懷世界的人嗎?我們其實也只能就我們生活來做改變。我想值得慶幸的是各地的慈濟,都在就他們能力範圍中做改變,一個人到一個分會到一個州到每個國家,慈濟不就是在讓世界更平和美好嗎?

家就在我身邊-慈青唐仕玉

和慈濟的結緣是到Ohio之前就已經決定要做的事,到OSU念書之前,心中對於這幾年的求學生活訂了幾個大目標,讀書當然是來到這邊最主要的目的,但在讀書之餘,也希望可以盡自已的小小力量,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出發前從網頁上看到Columbus有慈濟,雖然當時在台灣的我和慈濟沒有機會多接觸,但對於慈濟團體的理念及身體力行一直都很認同,所以心中早已決定來到這邊要積極參與慈濟的各項活動。

我很喜歡參加慈青所舉辦的每個訪視活動。從去年九月來到Columbus, 幾乎每種訪視活動都曾參加過,如:Heinzerling Foundation 殘障收容中心、Crown Pointe老人院、YWCAFood Bank。每個活動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學習,尤其是Henzerling Fundation的訪視對我來說是最為特別的,因為在這裡要陪伴的大朋友、小朋友身心方面都有某種程度有不方便,該如何與他們互動?該怎麼讓他們感覺到我們的溫暖及關心?是自已從前從未接觸過的課題,每每次活動結束後,所有慈青的同學總是樂於將參與訪視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從中我學習到很多。感恩慈青讓我有機會成長。

到來OSU已經有半年的時間了!這段時間最想感謝的人是慈濟的師姑、師伯,剛來到這個新環境,對於所有的人、事、物都非常的不熟悉,很感動的是師姑、師伯一開始就把我們當成是
自已的孩子在疼愛,從學期一開始就對我們的生活、課業非常關心,常常收到師姑噓寒問暖的電話,還記得上個quarter的期末考期間非常忙碌,基芬師姑怕我們沒空準備三餐,還為我們送來愛心便當,香噴噴的便當裝的是師姑滿滿的愛,讓我們這群在異鄉求學的孩子,忽然覺得其實家就在自已身邊,真心的感恩師姑、師伯對我們的付出與關愛。

最後,也感恩有機會在慈青認識的所有師兄、師姐及朋友,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看見一顆善良且樂於付出的心!這也是讓我能夠繼續學習、成長的動力!

離家萬里,仍感恩藍天白雲的陪伴-慈青洪充惠

第一次看到穿制服慈青是在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是我到花蓮慈濟大學教二胡。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慈濟。就在機場等後慈大同學來接我的時候,我看到兩位穿藍衣白褲的人在做環保,那時我第一個反應是,就撿個垃圾嘛,幹嘛感情這麼好,全身上下都穿一樣,連髮型都一樣,妳們也太誇張了。

然而很高興我有這份因緣,能夠認識慈濟。進而開始和慈濟同學一起做志工。在慈濟大學教了兩年後,我在這裡開了一場音樂會,由所有慈青同學和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幫我準備所有的瑣事。對一個學音樂的我來說,那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演出。因為那是我人生第一場獨奏會。一直到現
在,我每年都固定有一場音樂會,也期許自己成為一個二胡演奏家。在那以前,我從來沒有信心開獨奏會,但是因為所有人的幫忙,讓我克服了財務、還有音樂以外的準備,讓我順利的完成我小時候的夢。我感受到了慈濟互助的精神,也感受到他們的溫暖。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積極的參加慈濟的活動。在大學時雖然我有兩次可以參加培訓穿制服,但是由於我有其他宗教信仰的關係,尤其我當時就住在教會,基於基督教一神信仰的關係,我只好每次培訓到一半就藉機落跑。然而,由於參予慈濟,我體會到慈濟的大愛,因而讓我更體會到聖經中所謂的神愛世人。

距離第一次和慈濟接觸,已是八年前的事了。八年,不算短的時間,遇過了不少事,不少人,從我的家高雄到台北,從台北到花蓮,從台灣到美國。除了感謝親人和朋友的支持,也要感謝藍天白雲的陪伴,讓我享受被愛,也學會愛人。

努力付出,步步踏實-慈青王俊杰

記得去年夏天剛到美國時,是我第一次離鄉背井出國唸書,也是第一次接受這麼多人的幫助,我常常都在想什麼時候才有能力回過頭來幫助別人。後來我開始參加慈青,和師姑師伯們一起掃公園、到food bank做食物分類以及到養老院陪長者同樂,我深深地受到來參與的師姑師伯們感動,因為他們在工作之餘利用原本可以好好睡覺或陪家人的假日閒暇,準備節目、或準備食物來幫助他人、整理環境。每次的活動都讓我深深的體會到見苦知福的道理:我常在想自己已經過得這麼幸福,又有什麼資格抱怨,以前工作時,常會抱怨工作又累又忙,但殊不知外頭許多人失業,或薪水少的可憐,現在唸書常抱怨功課繁重無趣,卻忘了自己其實是多麼幸運可以出國留學,卻沒有從中學習到人都來自不同的背景,大家應該要互相尊重與體諒,而且更應該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

參加慈濟的活動更讓我瞭解把握當下的重要,就像JOE學長說的,我們要「步步踏實」,與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猶疑不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哪裡,我告訴自己應該把握現在的每一刻努力付出,不在乎結果是什麼,努力的過程才是生活的重心。

慈濟讀書會總是給我一個心靈沈澱的機會,讀書會中我們都會看 師公上人開釋的影片、讀篇上人的衲履足跡,最後還有師姑的手語教學。在讀書會的過程中我們都會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並聆聽討論其他師姑師伯及慈青們的想法,這部分是我覺得最有收穫也往往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尤其是經歷了學校裡繁忙的課業、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常常感到人生目標迷惘時,聽聽大家的討論總能讓我重新地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以及什麼才是我們該努力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師姑提到「生氣的時候更應該謹言慎行」,因為那是最容易傷到別人的時候,我們說話應該要很小心,並設想對方的立場,相反的,聽別人說話時心胸要寬大,不要記著別人對自己說過不好的話,因為記得越久受傷的只有自己而已。很多東西可以再用金錢買回或修復,但有很多東西是不可能拿回來的,所以該怎麼拿捏事情的輕重與先後實在是一大學問。仔細想想,其實這些道理我都不是第一天聽到也不是突然領悟,可是卻很少真正去落實,回頭想想過去的事,如果真的努力地照師姑說的話去做,結果應該會大大的不同,尤其是人際關係,有時會讓人覺得像走鋼索,不管偏哪邊都會摔下去,如果大家都有開闊的胸襟,是不是關係可以更好?

我很珍惜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參加慈濟的各種活動,它讓我有機會利用自身的能力幫助他人,同時也讓自己從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把愛傳出去-慈青黃瓊儀

九二一大地震震後幾天,當大學校園內的學生們紛紛奔回家園,但慈青們依然堅守崗位,在校園內為賑災而募款, 這些同學,真的很了不起,也開啟了我對慈青社不同於一般社團的觀感。或許因為災情太嚴重,而我能付出的又太少, 相較於慈青募款的情操,當天晚上我的夢話居然是大喊:「捐錢呀!」這一大喊,成為我們寢室的超級大笑話。

來到了OSU,進了大多是美國同學的學系,常常遭受到文化差異的衝擊,加上課業壓力,常常心生「落跑」的念頭,沒想到,慈濟師姑的溫暖便當,讓我感受到媽媽的味道;再加上師姑的鼓勵麵包,這些都是來自台灣的支持力量。學期末,師姑師伯更是邀大家聚餐打氣,這一打氣,真的讓人多了很多力氣,撐下去。

師姑師伯的好,讓我感受到「困頓時被人幫助的幸福」,暗自期待自己,如果有能力,也要去幫助別人,讓別人體驗相同的溫暖 。於是,在OSU第一個寒假,盡可能參與各種志工活動。有趣的是,透過這些活動,不禁發覺「 幫助別人比被幫助要幸福和快樂」。能夠幫助人,真的很開心,這種開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滿足感,相信同行的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當遠在台灣的母親得知,慈濟師姑師伯如何照顧她在OSU就讀的女兒,她相當感恩,但礙於無法親自前來感謝,她說,她有機會也要照顧在台南市就讀的外來子弟,把同是媽媽的愛傳出去。話才說沒多久,現在的她,多了個新身份,就是高中的志工媽媽,不定時送餐,送關懷給外來學生。媽媽說他人照顧我的女兒,我也要照顧他人的女兒」。從師姑師伯到我的媽媽,這些長輩正示範著「把愛傳出去」,而我,也會這麼做,一直傳下去。

參加慈濟的殘障收容所訪視,讓我打擊最大,印象也最深刻,但也因為看到他們,讓我反省自己;食物銀行讓我知道能夠吃新鮮食物的幸福;老人院訪視, 讓我學習簡單的快樂,即使是幾首小小的曲調,能讓老人家們快樂許久。簡單說,這些活動給我機會實踐「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攝影:楊香寧師伯、裘柏年師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