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9 分享 08/05 靜思晨語 - 追求的慾念有一缺九 本週由徐敦盈同學主持。
靜思晨語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45686
或因三漏造一切罪三漏意指: 欲漏、有漏、無明漏三種煩惱心,不滿足、欲無止境,在欲界中產生種種煩惱,謂之「欲漏」。在色界中,為追逐欲望而造業受苦,產生種種「有」的煩惱,謂之「有漏」。煩惱惡因從無明來,若放任惡的種子不斷複製苦果,就纍纍了,若能用智慧掃除煩惱,在心中種下一念善善種子,不斷複製愛心善行將綿延不斷。在三界中所產生的無明煩惱,謂之「無明漏」。或因三苦造一切罪三苦: 苦苦、壞苦、行苦,世間本就多苦,而處於違逆的境界中,身心又不斷複製苦,因苦上加苦,稱之為「苦苦」。
記得之前曾經討論過:擔憂自己家人親人的心情,是不是也都要「放下」,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 師公在這一次的開示中做了很好的解釋。阿嬤的心很自在,所以才能在念頭一轉之後,就放下擔心而海闊天空。 師公提到,每個人都有擔心煩惱的事情,端看時間是長是短。擔心是暫時的,而煩惱則是糾纏不斷。若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心,則什麼事情都可能變成煩惱。在知道了擔心和煩惱的不同後,就能更進一步探討煩惱的源頭。 師公解說:人人都具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慈悲,只是因為被無明層層覆蓋,而將慈悲與智慧「漏」掉了,進而產生無明煩惱。之後就解釋了「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以及「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因無明而產生的「漏」,源於智慧有缺漏,因此 師公教示大家要趕緊將智慧生起而補缺漏。而要生起智慧的方法,則又回到源頭,要去除心中無明雜念,使心念少欲清靜,在做中學、學中覺,時時不忘初發的一念心。 師公明確告訴我們:有「欲」的時候,智慧就無法生起,例如阿嬤如果還對失去的金錢有「欲」,那麼智慧就無法產生。 師公也說:一個人一張口、一個身體,到底可以吃多少的食物、穿多少的衣服、睡多少的床?也讓我們反思:我們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有多少物質是因為心態而非實際上的需要?因此要時時關照自己的心念,如果「心」滿足了,則不管如何的生活皆能安然自在。
擔心與煩惱的差別,在於擔心出自於愛,而煩惱出於無明、執著與妄想。在境界過去後就能放下擔心,而煩惱則是纏纏繞繞無止息。如果這個念頭一直在心中纏繞不去,例如有一還想要九的欲求,或者去傳人與人間的是非,纏繞不止,那就是煩惱無明。 師公提到:因果由一生無量,一旦因已造成,就要停止不良的循環。希望大家能以法來提醒自己,清靜自己的欲,沒有欲之後,就不會去造作,也就不會再繼續惡因惡果的惡性循環。當境界現前時,要能以「因已造成,就要接受果」來善解,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方式來處之,而不要怨天尤人,要「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接受而放下受報的心境,那麼不良的循環就能停止而得到解脫。捨掉這個欲和煩惱之後,就能有清靜的善種子產生,「捨一得萬報」,以一來生無量。
期望大家都能守好自己的心,不讓惡念起,又或者以「知足和善解」及時撲滅消除。祝福大家都能生出智慧,掃除煩惱,進一步更能令智慧增長,創造善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