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June, 2008

[晨鐘起薰法香]心無所住行正行

2008/06/14分享 06/09靜思晨語-心無所住行正行 本週由卓逸明同學主持,共十人參與共修。
靜思晨語: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43105

本篇討論的重點在於要行正行前,要先把心把持好,把心安住。 就跟上次討論的一樣,要把 "心"把持好,就能學會忘記煩惱, 這也是學佛最重要的事。一開始師公就提到,學佛就是要學習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日子,什麼樣的環境,我們都不要煩惱,心不隨境轉。而不要煩惱就要懂得”捨”。但要做而都不要煩惱真的很困難,所以要前腳走後腳放,要常常提醒自己,還要有朋友提醒不要煩惱。此外,得意歡喜也是一種煩惱。有得意就會種下驕傲的種子,這也許是一天失意的開端,所以保持平常心最輕安自在囉!有時候煩惱是一陣子的。 有時候一下就過了, 過了之後想想好像也沒什麼, 可能就是所謂的前腳走後腳放吧 !捨去前一分鐘的煩惱,無論是歡喜或是擔憂,就是捨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無一物。師公提到: 大慈無悔:這輩子選擇人間的菩薩道,造就人間的幸福,再辛苦都不後悔。心起感受,是修行的起頭動機, 但是事情處理完,就前腳走後腳放,只留法在心中,就很自在。所以這也是我們要學的,能做到心無一物就是真正做到前腳走後腳放。
想清楚自己的目標 之後努力去付出, 付出之後就心無一物,輕安自在。不過有時候都是還沒想清楚的時候就要去做了,或者還不了解的很透徹就要去做了,然後做了才發現那麼辛苦。此時就需以經驗和最好的資訊來考慮,之後就慢慢努力,邊做邊調整囉!慈濟事很多時候也是「邊走邊整隊」的。所以 大家一起加油!當我們做了決定,完成它就是一種責任,但也要將得失心放輕,有努力盡心最重要。很多事都希望一次完成,而且能很順利完成,但是通常不如所願。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平常心繼續努力囉!但是,有了經驗,以後就知道該如何成熟面對。是的,佛法就是在教我們對心態的調整。人生本是跌跌撞撞,有了師公上人的法,至少將傷害降至最低。
「四念處」 是引導人集中心念,息滅妄想的四種方法 :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受是苦應以包容、善解、知足、感恩四法對治,就能轉苦為樂。觀心無常,我們有時會在環境中,覺得這人怎麼這樣,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但因環境、機緣改變,我們用善解心,就不會讓自己生悶氣。不起執著心、就泰然處之心,就沒煩惱。我們常會說以前都怎樣,為什麼現在就不能這樣,把心定下來,就不會隨著外界境界起舞。把握自己的正確心態是重要的,所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都是對自己心態的一種調適。無常隨時發生,所以「捨」就能把煩惱捨去。
師公在提到”四念處”的時候,講到一句話感觸很深。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們能決定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另外,感覺這四項有一個共同的中心,就是”不執著” 。對五觸享樂的不執著、對心中感受情緒的不執著。對於人事物喜惡的的不執著、對個人行為成就的不執著、諸般因緣、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所以不起執著心囉!
前幾個星期師公說過了四無量心和六度,現在則開始說三十七種幫助我們修行四無量心和六度的方法。我覺得師公這個解釋很有意思。要先把心顧好,才能正行,三十七種成就菩提心之法來幫助們修行。就如歡喜亦是煩惱,很深奧的,就慢慢體會囉!四無量心是我們在付出時的心態,廣的來說,也是面對所有境界時 可以脫離煩惱的態度和心境。知易行難,道理都懂 要做到真的要法來入心。四無量心就是要做到無悔、無怨、無憂、無求。付出無所求,就是師公上人一再提醒大家的。總之,我們如果覺得自己的煩惱比以前少,就有受到佛法之益了。結論: 要能捨才能清安自在,用四念處來修練道心,集中信念,把心顧好。不知大家煩惱是否越來越少了呢?遇到人事是不是也比較能夠用平靜的心來面對?